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汽车模型拼出名校路,一个工科男孩的申请实录

blog顶部
Ivy-Talent-Student-Henry-2025-Washu-1
丽格学生档案

学生名字:Henry同学
就读学校:小径湾贝赛思(BASIS,International School Park Lane Harbour)
录取学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从痴迷汽车模型的少年到斩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录取的理工新星,Henry的申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英语短板、标化压力和专业选择的迷茫,这个内向的男孩是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将社团领导力、线上公益教学与学术热情转化为自己独特的申请故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Henry同学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这趟升学之旅的?

——以下为Henry亲述申请经历

1. 14门AP的背后 丽格顾问助我跳出舒适圈

十年级上学期,在妈妈的推荐下,我开始了与丽格教育的合作。初次接触时,我对这个机构并没有深刻印象,但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是一个关键的决定。

首先,我觉得丽格顾问持续不断的鼓励是让我非常受益的,因为我这个人不属于那种喜欢跳出舒适圈的,所以很容易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

当时我在学术成绩方面,一直以来保持的还是很不错的,14门AP充分展示了我对学科方向的深度钻研。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碰到选课有点困难的时候,我就容易打退堂鼓,尤其是11年级的时候,我当时就想要换掉几门课。但丽格老师坚定地相信我的潜力,一直鼓励我说:“你的能力绝对没问题!”结果我真的坚持下来了,而且成绩比想象中好很多,这为申请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想想,如果当时退缩了,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录取结果了。

另外,在标化考试这场持久战上,丽格老师也是持续鼓励我,但由于我9年级才从公立学校转进贝塞斯(BASIS)国际学校,所以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托福口语。从9年级开始断断续续准备托福,到11年级全力冲刺,成绩却始终不理想,最终分数定格在106分,我想如果能再高一点可能会更好,但好在我的GPA还不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标化的短板。

2.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

另外,在课外活动上,因为我们学校的课业压力比较大,所以我很难有时间去参加太多的活动。但丽格老师还是积极地鼓励我去找感兴趣的校内资源,所以我当时就加入了汽车模型社,因为我对动手搭建这块一直很感兴趣。

但这个俱乐部刚开始规模很小,大家纯粹出于兴趣聚在一起交流制作心得。丽格老师就跟我头脑风暴,如何能把这个活动做好,后来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我逐渐承担起指导者的角色——这种知识分享的过程让我倍感快乐。后来由于社团规模调整,我们与艺术社实现了合并,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价值。

同时,为了丰富我的活动经历,丽格老师特意精心为我筛选了不少线上志愿活动,让我最难忘的是其中一个为期一年的盲童英语教学,这个活动完全颠覆了我的教学认知,因为当视觉辅助缺失时,一个看似简单的单词往往需要多维度的解释,还要随时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从单次课教20个单词,到最终能进行基础对话,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真谛。后来我还参与了有声书录制等公益项目,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后来文书中的重要素材。

除了这些线上项目,丽格老师还非常用心的帮我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我与丽格体系内学生Jack同学的合作。我当时协助同学Jack为他们学校的哲学社团开发了专题网站,我主要负责搭建网站框架,Jack则负责内容填充,我们俩的默契配合最终成功打造出一个实用的范文分享平台,这个活动对我的申请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了。

Ivy-Talent-Student-Henry-2025-Washu-2

3. 从工程到数学再到不定专业 我的申请策略这样定

我对工程的热爱始于童年。记得当时父亲卖掉家中汽车时,我还特意购买了同款模型进行仿制,所以可能我骨子里就比较喜欢这些动手实践类的活动吧。等到我后期在11年级参加数学建模时,我感受到的不止是实践的乐趣,因为通过与外校同学数月的合作,用数学公式构建预测模型时,我对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认知。

但是我在工程方面,其实没有拿到什么比较好的竞赛奖项,所以当时在申请的时候,我和顾问商量之后,就想着说用相对好申请一点的数学来进行提交。所以我当时在ED轮申请了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应用数学专业

但到了常规轮,因为我12年级的数学成绩出现波动,所以我当时内心非常纠结,感觉数学和工程都很难突围出来。最终在和丽格顾问沟通后,我们果断的调整方向为不定专业,丽格老师根据我的学术背景和兴趣,为我推荐了一批理工科实力强劲的学校,包括UIUC、UCSD等匹配校,以及WashU等冲刺校。而最终的申请结果也是让我们家庭都非常开心。而且,通过申请阶段的思考,我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术方向——未来可能会选择材料工程或结构工程作为深造领域。  

4. 十几稿的蜕变 文书背后的深度挖掘与成长

我的主文书改了很多遍,前前后后写了几个月,修改了十几稿。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写得挺好,但丽格老师提醒我:“你自己读可能觉得不错,但别人不一定能抓住重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顾问和我进行了非常多的头脑风暴,最终,我的文书定格在了我的模型制作经历上。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一档叫《Art Attack》(艺术创想)的节目,里面会教人用日常材料做创意手工。受它影响,我开始尝试制作模型——先是模仿节目里的作品,后来慢慢加入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的模型。这个过程教会了我耐心和专注,也让我明白,尝试新事物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做模型不仅让我乐在其中,还让我有机会帮助别人。比如,我曾帮学校制作活动道具,在兴趣小组里教同学简单的模型技巧,还因此认识了不少朋友。这些经历让我相信,无论是做手工还是探索世界,保持好奇、敢于尝试,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在小文书写作中,因为我们是针对不定专业,丽格老师就指导我,不仅在文书中突出我对数学的探索,还通过我的义工活动和网站的搭建凸显我的社会认知,人文素养以及理工科动手能力,这样也我和我AP成绩理工科偏高,文科偏低形成了一个互补,让学校看到我勇于探索的这一面。

Ivy-Talent-Student-Henry-2025-Washu-3,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5. 来自过来人的经验

特别感谢丽格教育团队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专业支持,从这段申请经历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1. 标化早点准备,尤其是像我一样英语基础没那么好的同学。
  2. 活动不一定要多,但要有深度,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写出真实的文书。
  3. 选校要合理,有冲刺也要有保底,丽格老师帮我做的选校清单就很科学。
  4. 文书别怕改,好的文书是改出来的,一定要多听老师的建议。

最后想说的是:申请大学不是模板化的过程,找到自己的特点,坚持下去,结果一定会让你惊喜!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