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格学生档案
学生名字:Lindsey同学
就读学校:上海康德双语学校(Shanghai Concord Bilingual School)
录取学校:艾玛威拉德女子中学(Emma Willard School)
Lindsey同学是一个有点早熟的小姑娘,她身上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她有非常强的目标感,也愿意为目标去努力;她有很强的毅力和自驱力,能自己推动自己向想要的方向前进;她对女校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钟爱,申请的学校一半都是女校;她迎难而上,标化上实现一路逆袭;她的性格赢得众多美高招生官的好感,最终与艾玛威拉德女子中学(Emma Willard School)实现双向奔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学生自己眼中的美高申请!
1. 民主开放的家庭 让娃自由选择赴美教育
我叫Lindsey,今年15岁,初中四年就读于上海黄浦区康德双语学校。在2024年的美国高中申请中,我申请了九年级,收到了几个录取,最终选择了去Emma Willard学校就读。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发现自己更适合国外的教育体系,因为我对应试考试和标准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兴趣,甚至反感。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意志和人权,每个人的天赋、性格和潜力都不同,这些无法用应试教育来衡量。
在初中时,我选择了就读双语学校。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开始了解美国教育,并觉得美国的教育更符合我的需求,因此在决定去英国还是美国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国。国内的双语学校或国际学校再“正宗”,但它们仍难以比拟美国本土教育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妈妈建议我直接出国继续高中学习。
实际上,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一直很民主。我的父母从不把我视为缺乏自主意识或想法的未成年人,而是以与他们平等的成年人看待我。他们对国内公立学校教育和出国留学持中立态度,从未过分支持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也从不认为在国际学校学习的孩子没有压力或仅仅是为了出国镀金。他们尊重我的选择,并支持我追求符合个人需求和理想的教育路径。这种开放和理解的态度使我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决定自己的学习之路。

2. 和父母一起看机构 选丽格独立做决定
我记得很清楚,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决定去美国留学。6月份上海允许出门后,我和家人去线下见了三个顾问机构,其中一个就是丽格。丽格是我妈妈的朋友推荐的,也是我们看的最后一家机构。虽然我不太清楚她是怎么了解到丽格的具体情况,但我记得我们聊了很多,最终选择了丽格。在这个过程中,我爸爸妈妈几乎没有干涉很多,他们比较尊重并支持我的想法,所以大部分决定都是由我来做的。
选择丽格的原因主要有几个。首先,是因为与我沟通的是Elaine老师和Callian老师,她们非常负责,她们做事认真,对每一个申请的学生都尽心尽责。在我还没确定机构时,她们已经在用电脑记录一些信息,这让我感受到她们的专业度。她们并没有过多地推销机构有多么好,而是务实地向我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安排,比如申请启动后先安排什么,接下来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如访校、面试、文书等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
此外,她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点子,帮助我发现并发展了一些个人的特色和亮点。她们指出了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比如上海办公室的Callian看到我的笔记发现我喜欢在书本笔记上画有趣的简笔小画,就建议我可以用卡通画的形式和我读过的历史书结合作为我的作品集。如果没有她们的帮助,我可能会认为这些只是普通的兴趣爱好,并不具备特别的亮点。因此,我认为找一个好的顾问确实很重要,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
3. 虽然履历并不完美 但我自带亮点
决定出国留学之前,我并没有多语言环境的经历,有一些兴趣爱好,但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特长;活动上,我在学校里只参加过两个社团,做了一些presentation和志愿者活动,数量并不多。所以,我并不是以成绩优秀、特长突出或者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去申请的。
事实上,我觉得我最大的亮点在于我的性格和人格。当被问及我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特点时,我的回答是创造力,用三个词形容自己:敢于冒险、坚持不懈、有创造力。我在面试中展示了我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千方百计、用尽全力去实现它的决心。我相信他们看到了我在人格上的特点,即毅力和自驱力。我认为自驱力非常重要,因为它来自个人内心的目标感,而外界的推动力再强,也无法代替内心的驱动。
在面试中,我用一些自己的例子来展示我的特点。例如,我曾经担任过一个小组的组长,带领同学完成了一次演讲。我还在艺术展做志愿者,研究如何让我的解说更有趣,更能吸引观众。我也曾尝试改变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我在文书中重点描述了我如何尝试去做这些事情。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在过程中所展现的决心和努力。
4. 标化考试一路逆袭 坚持就会有收获
我是在七年级下学期那个暑假才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当时我们觉得八升九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决定等到九升九。九升九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成熟地面对这个世界,毕竟出国留学意味着父母不能在身边,所有事情都得自己处理。那时候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准备上,我都觉得自己会更成熟一些。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做详细的申请计划,但顾问老师帮助我把握了整体时间线,比如什么时候考标准化考试,什么时候面试,什么时候准备申请材料等。
但托福考试对我来说是个难关,我整个八年级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托福了,因为相对于许多其他国际学校的同学,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正式学习托福之前,我裸考了一次只考了50分,阅读听力都无法应对。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攻克托福,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艰苦。在集训期间,每天的日程都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背单词、上课、做题、练听力等等,经常待在机构里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有时候感到疲惫看不到进展,内心非常煎熬,甚至会想要哭泣,质疑为什么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我当时非常渴望获得110分,即使是午休时间也在学习,甚至研究背单词的方法,总是抓着老师问问题。我意志力挺强的,我一定要去美国的高中,美国的高中是我最向往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不惜克服困难和痛苦去做准备。最终虽然没有达到110分,但是考了107分,也算是达到了自己的期望。
托福考试结束后,我在八升九的暑假集中训练了一个月的SSAT,然后在国庆节后的10月份再集中训练了一周,之后就进行了考试。SSAT我只考了一次就取得了2319的成绩,其实之前一段时间点的托福准备有很大相关性。建议英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们,可以早着手准备标化。考完之后,我就全身心地准备面试内容,从9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准备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虽然没有集中训练时那么高强度,但压力依然很大。我认为这段时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尽管充满挑战,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5. 钟情偏爱女校 录取得偿所愿
我先回顾一下我的申请情况。我一共申请了十所学校,录取了四所,在我申请的十所中,有一半都是女校,这是因为我特别希望能就读女校,我对女校环境有着深厚的喜爱和认同感。
我认为,在女校里的教学方法更能够体现对女性的友好和支持。尽管在混校环境中,男女生对课程的适应性并没有障碍,但我相信,女校有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确实更适合女生,这也是我偏爱女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女校是把女性的优点最大化,真正培养出塑造新世界的女性。女性领导力在女校里非常突出。在混校里,领导力教育通常是通用的,没有特别强调女性领导力。
第二点是,在女校里有很多女权主义的演讲和活动,这些活动让我意识到许多性别不公的事情。我们从小就接受了一些默认的观念,但从未质疑过为什么这些事情是这样。例如,为什么以前很多人反对女性当医生、读理工科。女校会讲这些内容,我去过的学校每天都有关于女性主义的演讲。有一次,一位老师问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世界杯要分为世界杯和女子世界杯。为什么女子世界杯要叫女子世界杯,而男子世界杯就直接叫睡觉哦孔恩额哦?他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不分男女的,为什么世界杯要只为男性而分开?他问我们,是否认为女子世界杯的收视率影响了世界杯的收视率?他说,这是一种不公平。听到这些,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在足球上有很大的区别,这让我很受启发。
起初对于Emma Willard,我没有抱很大希望她们会录取我,包括我当时其实都做好了准备要去其他学校了,但非常欣喜的是,Emma Willard向我伸来了橄榄枝,我也在做了更多的了解后,坚定选择了Emma!

6. 申请中如何面对 不可避免的焦虑
在申请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不是我的英语水平或学校的GPA,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改善的,比如找专业的文书顾问或外国老师来帮助修改文书。最大的挑战在于心态的调整,特别是面对申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焦虑。
心态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我的父母都会感到焦虑。或许我天生就比较容易焦虑,我的焦虑指数可能比同龄人高一些。我曾经非常焦虑,特别害怕无法被我想去的学校录取,担心自己的成绩和GPA不够好。我知道自己焦虑,但是却无法让自己停止焦虑,焦虑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调整心态。在申请截止前,我甚至还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经历过失眠、心跳过速、神经敏感,甚至心脏疼痛等症状,我曾以为这些是因为熬夜复习和忙着申请导致的。但后来我发现,这些症状其实是过度焦虑引起的,与熬夜无关。
当时心理医生给我分享了一个事情,他说,超常发挥申请到很好的学校的概率是三分之一,申请到符合自己实力的学校也是三分之一,申请到很差的学校或者“全聚德”的概率也是三分之一,所以这些几率是均等的。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这个局势,不能过于偏执。你不能只盯着好的看,也不能只盯着坏的看,因为你考到还ok和与你实力相当的学校的几率加起来是三分之二,66.66%,几率其实还是挺大的。而且就算没有申请到学校,也不要太过焦虑。因为有些事情也靠运气的。比如面试官,可能今天心血来潮花了半个小时认真去看你的申请材料,也可能在摸鱼的时候花了十来分钟scan了你的材料,认真程度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差别。
只要想到自己为这件事情努力过,尽了全力,对得起自己,不后悔,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一个offer或考试能决定你去哪里,但不能决定你是谁,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考美初、美高、美本确实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在我们的人生中,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目标,它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
所以,我们在申请中应该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只会24小时不断工作,不累不休息的机器人,而且做自己也非常重要,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更好的打动他人。

7. 丽格打破信息差 从申请到情绪提供帮助和价值
丽格在解决信息差方面帮助了我很多。有些信息是在外面找不到的,特别是一些很重要的细节信息。比如小红书、抖音等可以找到一部分美国面试的信息,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顾问老师的角色就是帮助我打破这些信息差。
Callian老师会告诉我关于学校的优缺点,文书有什么忌讳,面试有什么技巧,甚至面试结束后与面试官合影等细节。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网上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资料。顾问老师给我提供和解读这些信息,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申请全过程丽格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所有事情都有Callian老师和其他顾问老师跟进处理,包括前期学校的选择,推荐和分析学校,并给出客观建议,看我们喜欢不喜欢。包括文书撰写和面试前的培训,都事无巨细地帮我按步骤进行,包括访校行程的安排,我去了美国两次校园面试,顾问都给做了很好的安排和指导。
我和Callian老师每周都会定期通电话,讨论本周的发现和可写的活动,或者我在申请过程中想加入的新想法。每次的沟通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积累起来,我们的小点子很多。这些小想法可以合并成一个新的idea,或者加强我已有的兴趣爱好,把它做得更完善更好一点。
而且,Callian老师在我情绪不稳定时也会给予安慰,她并非只关注申请过程,也会关心我的情绪状态。有时候沟通看我情绪低落,她会非常照顾我的情绪,我不高兴的时候也会及时给我一些情绪上的support,我觉得情绪价值同样也很重要。她的鼓励让我感到温暖和支持,最后一路顺利地走下来了。感谢我的知心姐姐Callian老师!
丽格顾问说
Lindsey是我们今年见到最特别的孩子之一。作为顾问老师,我们期望申请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只是一个去到心仪学校的经历,也期望在他们身上看到蜕变。Lindsey就是这样一个小孩,她用自己的坚持,执着,和努力,演绎了一场完美的破茧成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首先,托福成绩。虽然是双语学校,但是Lindsey之前没有做过托福学习,模考的成绩并不理想。大量的单词记忆让她也觉得压力非常大。在她标化学习情绪挤压到一个阈值的时候,我们建议她选择尝试夏校,夏校给Lindsey带来了新的动力,而实际的夏校体验,以及随之的访校体验也坚定了她去美高的决心。她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学习技巧而不是完全参照别人的经验,虽然说不是一下子出分,但是成绩是每次考试都进步。
其次,来自口语的挑战。尽管是上海女孩,Lindsey的口语并不算突出,甚至在咬字和节奏上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让Lindsey坚持录音训练,效果显著。
最后,焦虑。当标化成绩还没出来,来自于身边的高标化对比的压力,来自于学校周围学习氛围不积极的情绪挤压,Lindsey自己的情绪也是如同过山车般忽高忽低。在这个过程里,顾问老师和Lindsey保持着非常紧密地沟通,无论是考试,面试,文书,作品集,等一系列的话题,我们安抚Lindsey的情绪的同时也鼓励她按照计划的节奏往前走。
最终,不负众望,Lindsey在女生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里杀出重围,拿到了非常喜欢的学校的录取。不仅仅是面试官,在我们的分享会上,作为嘉宾,Lindsey让很多的家长都印象深刻和感动。Lindsey的成熟,努力,和对自己的责任心,都让我们感慨万分。我们和Lindsey的家长一起见证了Lindsey的成长和成功,也相信无论她去哪里,她在这个申请过程里养成的能力和心性,都将是她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