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顶部

从深圳到波士顿,新移民家庭的走读美高之路!

学生名字:Jimmy

就读学校:深圳QSI国际学校

录取学校:Dexter Southfield School(走读美高)

Jimmy同学来自于深圳QSI国际学校,今年和丽格携手做了八申九美高申请,但不同于大部分选择寄宿美高的家庭,Jimmy家选择了作为新移民家庭去申请走读美高这条路径。在这条路径上,家庭保持了自己的教育初心,成就了孩子的成长,并得到了满意的录取结果。

认可个性化与平等的教育理念,我们选择了美国教育

我们家对于美国教育整体还是比较认可的,觉得美国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以及大学的阶段性重点,出发点和理念都是比较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是真正能够在各个阶段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一个机制,所以我们在Jimmy小的时候就选择了深圳QSI国际学校。

这个学校设置的是比较纯正的美式课程,我们作为家长,也能感受到学校是非常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比如说,这个孩子数学好一些,那个孩子写作好点,这个孩子喜欢文学,那个孩子喜欢艺术,大家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在QSI这个环境里,哪怕有些孩子数学不好或者英文不好,也不会因此而感觉到特别自卑;有些孩子可能学习很好,也不会自我感觉特别高傲,就是同学之间大家感觉都是很平等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这个特点在我们后期去跟美高面试的时候也感受的比较充分,很多美高在跟我们面试的时候都会尽量去问孩子个性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标化考试之类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在聊孩子的性格、兴趣、喜欢什么书、参加过什么社团、有没有一些真正的热爱。这点我们家庭是非常认同的,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按照他自己的特点来发展,能够找到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适合的平台上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这个出发点也是我们家庭最终决定选择美国的缘由。

Jimmy-走读美高

理念相投,信任有加,让我们选择了丽格

定下来要走美高方向后,我们之前的投资移民也刚好差不多可以去登陆了,所以我们就开始物色靠谱的机构。但说实话,丽格当时在深圳是没有办公室的,但我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丽格了呢?我想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从各种平台网络上面去找机构,看一些机构的排名、成功案例分享等,这些我们肯定也都会去了解一下。但是我们没有广撒网似的每个机构都去,我们通过朋友介绍,大概就聊了两三个机构,聊下来我觉得丽格是当时最吸引我的。我记得当时我在接孩子的路上,跟Jessie老师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聊完我觉得理念特别契合,当时就想就这家吧!因为我之前聊的一些机构或者网络上看到的很多机构都是在说孩子怎么冲名校,但其实这并不是我们家庭想要的,我想要的择校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要适合我的孩子,让孩子在学校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择校的一个基础,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可以去到更好一点的学校那我们就很开心了。所以我当时跟Jessie老师沟通时了解到丽格团队的升学理念后,就觉得我们的想法特别契合,让我觉得他们是真正懂美国升学的。而且,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双方才会对孩子的定位比较一致,未来的沟通才能非常顺畅。除此之外,在我们和丽格协作之前,Jimmy在QSI的好朋友也已经和丽格协作半年多了,他们家庭对丽格的反馈也让我们心里觉得很踏实。

走读美高择校,家庭,区域,匹配度通盘考虑

定下来机构后,我们就开始考虑择校,因为我们是一家人都要过去,所以我们在择校上的考虑因素就比较多,首先我们要考虑我们的生活区域,其次要考虑当地的教育资源,还要考虑当地的华人社区等等。因为我们比较希望孩子能够比较快的融入当地环境,所以学校的选择上,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走读的学校,然后在走读学校的范围里,我们还希望本地学生尽量多一些,多元化一些,可以有助于Jimmy更快的融入。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Jimmy未来的专业方向发展,希望所入读的学校能够给他更大的平台去发掘并探索他所喜欢的专业方向。所以这些因素综合下来,我们的择校对精准度的要求就是蛮高的。

另外,从择校区域上,我们家是很明确的,就是想找波士顿区域。因为我有朋友在波士顿那边,他们给我的反馈是那边的教育资源很好,整个区域平均的教育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我们考虑到不仅是老大,还有老二未来也要升学,所以就想直接定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波士顿。而这也是我们当时选择丽格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丽格在波士顿已经十几年了,他们对当地的教育资源是非常熟悉的,而不是像国内很多机构可能更多的是在做寄宿学校。

再说到走读和寄宿上,我们一开始是很明确走读的。但后来我们的情况有点尴尬,因为当时申请的时候身份还没下来,有些学校没有身份是申请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找能发F1国际学生签证的学校。但实际上很多不错的走读都发不了国际学生签证,再加上在波士顿区域,竞争还是挺大。后来我纠结了一下,说要不然也申请一些寄宿吧,包括区域上,是不是也考虑下波士顿以外的区域,Lily老师也建议我说稳妥起见都申请一点。所以当时择校的时候,丽格老师刚开始就帮我列了好多学校,给了我一个比较宽泛的校单,包括了康州,新泽西,罗德岛等地区,然后,我们和老师们经过多次探讨,觉得还是波士顿教育资源最好,所以校单也调整了多次后才最终确定了一个满意的校单。

另外择校的时候我们非常看重和学校的匹配度,就是根据他的个人擅长,选择适合他的学校,最好也是非常喜欢、想要我们孩子的学校。然后从Jimmy自身来看,他算是一个STEM方面比较擅长,也很喜欢参加学校活动的孩子,所以我们在择校的时候,并没有太着重看排名,也没有选那种比较重视标化成绩的学校。在我看来,这些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主要是看学校的区域、学校整体的社团活动、体育各方面的活动、还有学校的学术强项是不是和孩子吻合等。丽格帮我在择校的时候,也是以这些依据来进行筛选的。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丽格对孩子的定位和判断,对我们家庭的判断,对学校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依靠顾问的经验来进行判断的,所以整个申请中,我一直觉得,专业的事的确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的,从申请结果来看,我觉得正是因为丽格给我们选的学校是完全符合我们要求的,匹配度非常高,所以孩子最后的录取结果也是很不错的。

青春期问题怎么办?丽格老师是我们家庭的情绪镇定剂!

再说回我们家Jimmy,这个培养过程中我们家庭并没有去做什么精心的设计。比如说他搞音乐,完全是因为他们学校有一个好的音乐老师,他很喜欢。实际上我们家里完全没人搞乐器,搞音乐的,家里完全没有这个氛围。但因为学校提供了这个平台,有老师指导,有相关社团,有演出机会,他就很愿意参与。所以我觉得学校平台特别重要,会激发他对音乐的喜欢,对这个事情的热情。其实不能说他的音乐天赋怎么样,造诣怎么样,但他喜欢这个事我觉得就很好了,在我看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另外,他喜欢运动,也是跟学校有关系,我们家长做到的就是看到他喜欢什么就去支持他,他想要在什么方面有更好一点的发展,我们就积极为他提供更好的资源。

另外,我一直是比较避免让孩子去搞纯学术,就是不停上文化课、刷题、考试、竞赛等,因为这个路径其实很卷,而且它也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但是Jimmy在老师的鼓励下也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包括CTY,新加坡数学之类的,全部是他自己去注册报名,自己去参加考试,我是从来没有去推他做这个事情,但是他的老师告诉他你数学不错,可以去做,他反而就自己去做了。

Jimmy-走读美高

如果说我们家长在哪个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做的比较好的可能就是刻意去避免过多的催促他,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几乎不花时间在学术上面。但是学校的作业该弄弄,学校强调的阅读该读读,跟上学校的节奏就好,在学校里保持中等偏上的学术就行,但一定要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家长支持他的出发点是他喜欢,他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感受到了成就,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标化考试,挫折教育与取舍平衡

关于标化考试这个事,我们家也有在申请后复盘这个事情。Jimmy考托福的时候首考还是很轻松的,大概90来分,然后他后面总共参加了三轮培训,第一轮是全天的,第二轮和第三轮是每天上一个小时的那种,总时长加起来肯定是刷的不够的。我们刚开始给他制定的目标是110,但后来考到100+后,我就在想有没有必要再继续刷。因为当时学校还在上学,还有作业,作业还挺多,还要保GPA,后面还要考SSAT,还要去搞其他申请的工作,除非我不上学了专门搞,否则很难平衡好时间。但我又担心这个分数孩子过去会不会英文能力不够影响他正常上课,我就问了Jimmy的大表姐,她是南京南师大附中毕业的,托福考了107分去的杜克大学读书。她说她在大学上课听说读写完全没问题,跟教授沟通也完全没问题。Jimmy一个初中生考托福考了一百零几,上高中的课怎么会听不懂?和她聊完之后我就不担心了,也就不再去刷托福了,虽然现在申请门槛水涨船高,但我觉得大家还是量力而为,能考多少考多少,然后按照这个分数找适合的学校就行了。

SSAT其实还比较顺利。我认为SSAT的考试更加的标化,答案就那些,也可以刷题。我们SSAT当时是上了一个月的暑假班,15天的考前集训,也没有脱产复习,所以SSAT上,我们花费的时间也不算多,考出那个分数也很正常,我们也算满意。

在标化的这个过程中,我还是很感谢丽格老师的,他们从来没有在标化上给我们太多的压力,他们赞同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也认可我们的理念,非常在意孩子真正的成长。

真实呈现孩子特点 形象统一才能打动招生官

Jimmy属于比较自信开朗、乐观积极、愿意沟通且沟通能力也不错的孩子。他在学校里人缘比较好,同学朋友也比较多,很容易融入各种集体,本身也很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学校社团。所以当时丽格顾问给孩子做申请的时候突出呈现了他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这点跟学校老师面试后给孩子的反馈也是非常吻合的。大部分面试官都提到了孩子非常有热情,也看到了他在团队中的热情,包括学校老师的推荐信上我估计也是提到了孩子这个特点,所以整个出来的孩子形象就是非常真实统一的,我觉得这是挺好的。

然后文书部分,我基本上是没怎么参与的,基本上就是Jimmy和老师独立完成的。首先,丽格老师很早就开始和他做了定期的沟通挖掘,去深度的了解并启发他。在这之后,我们开始写文书,老师又就每个题目给他做了解题,孩子就开始自己写了第一稿,然后老师不断的给他进行指导修改,教他如何去调整结构和格式、如何梳理内容和逻辑,还做了思维导图,教他怎么去归纳。比如他参加了很多活动,那需要让他知道按照什么逻辑归纳出来,老师也会教他怎么样去重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其实孩子对这些是没有概念的,所以这时候一定需要一个引路人来告诉他,我觉得丽格老师在这方面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孩子最终的文书也基本是按照他自己真实的情况去写的,丽格并没有给孩子做过度的包装和渲染,也没有用特别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孩子真实的故事来去打动招生官,这一点还是挺契合我的想法的。

面试部分我们也保持了这样的风格,从中教到外教,都比较注重呈现孩子本真的特点,而且因为这些过程全部都是孩子自己和老师配合完成的,所以对他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进步,我相信他掌握到的能力未来也一定是能用得上的。

申请如同爬山,最终收获满满

美高申请这个事我相信对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很难忘的,因为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磨难”,每一步都感觉是一个坎。但正是这样一个个坎,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甚至包括我们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Jimmy一直以来都是在国际学校,我们家里也不会给孩子太多压力,所以属于在这种无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次美高申请算是他人生中真正第一次去经历比较高压的状态,从七年级的圣诞假期,一直到八年级的圣诞假期,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也比较长。而且它是每过了一道坎,马上又会再来一个,像爬山一样的,爬过一座又有一座,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小任务,是持续的前进过程。但是孩子的抗压能力其实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大,Jimmy在我觉得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他都还是扛住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托福是我们最大的困难,因为当时托福达不到预期,他就很崩溃,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打击也蛮大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事也未必是个坏事,因为孩子自己也要客观认识这个问题,第一他花的时间本身就不够多,那结果不好在所难免,而且因为各种安排的冲突,我们本身也要取舍。然后他自己从原来比较自信,到后面备受打击,再到后面慢慢重新建立自信,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挫折教育。

Jimmy

中间包括考维立克预面试,因为顾问建议我们在预面试后再进行培训,所以他在考试的时候完全没有培训,就直接去考了。当时看到有的人去参加培训他还提议说要不培训一下,这说明他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去做准备的,而不是随便就去做的,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成长。包括他准备SSAT的时候,因为前面托福的成绩不够理想,所以他在准备SSAT的时候拼的程度是远远高于托福的,他就觉得我一定要考个好分数出来,我觉得这个挺好,就是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需要经过自己真正努力后才能实现的。

还有一个成长体现在写文书上,我觉得写文书之前他的脑子是糊的,他完全没有概念说我要干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思维导图他都不会用。丽格的老师就教他怎么做,然后他自己也慢慢琢磨,慢慢就从一团浆糊到逐步的清晰明了,之后就能形成文字自己写下来了。然后这些梳理出来的东西在他脑子里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后面面试的时候他思路也就比较清晰,说起来也比较有条理。我觉得这个过程对孩子,尤其对我们这种比较晚熟的,原来脑子里没有太多想法的简单大男孩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专业,细致,尊重,以人为本,这是我感受到的丽格

丽格在每个环节都会给出很专业中肯的意见和指导。当我们孩子或者家长有些迷茫,或者不知道想法对不对的时候,我们就马上去找丽格老师去寻求意见,而他们给的意见也都是非常中肯,非常专业的,我们了解后就很快踏实放心了。

而且这个过程中,我们和丽格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比如说我说了一个什么诉求,他们就非常容易理解我的诉求和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关于择校和身份的问题,老师们来来回回跟学校发邮件沟通了很多,就是帮我们去跟学校确认并尽可能争取,Lily老师和其他老师在群里也一直给我们耐心回复,我记得我在群里经常会深更半夜问一些问题,不管什么时候提问,要么是美国的老师,要么是北京这边的老师,都会及时回复我的提问,这从心理上对我们家长是挺大的一个支撑。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丽格没有把我们的孩子当成一个工具,而是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人,没有说为了要申名校去要求我们家庭要怎么样,没有盲目地去Push我们要达到一个高标化,或者是要做过多的培训,而是比较尊重我们家庭的想法。与孩子的沟通也是很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去还原孩子的真实状态和实力,然后在匹配不同学校的时候,提供一些差异化指导,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真的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进行的。

说实话,我自己是没有过多参与丽格老师跟孩子的沟通和培训的,但从孩子的反馈来说,他觉得老师们都很真诚很诚恳,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很积极的鼓励他,给他增强了很多自信,相当于在这个过程中丽格一方面给孩子提要求,一方面也尽全力鼓励孩子,在平衡孩子心态这块做得很好。而且老师们都很擅长跟孩子沟通,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讲的很多东西Jimmy都听进去了,返回头来还经常给我讲说老师是怎么怎么给他说的,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写的东西老师也都是很及时的反馈,告诉孩子这个地方怎么改,那个地方怎么调,这个过程中能看出丽格团队是非常专业的。

还有就是我们最终拿到了好几所学校的offer,择校的过程我就很纠结,因为我属于很感性的人,罗德岛Wheeler School的老师对我们也特别nice,我就想要不要放弃波士顿让孩子去罗德岛,但又觉得不是我的初心。所以我后来就给Lily老师打了个电话,Lily老师非常干脆,三下五除二就给我分析完了,让我觉得特别专业,所以像这种决定性的时刻,确实特别需要一个思路清晰、定位清晰、经验丰富、有专业背景的人能够给我们做出分析和判断,给出专业意见。但提供建议的同时,他们仍然是尊重我们家庭的选择,秉承的原则是怎么样对孩子是最好的,这让我觉得挺感动的。一切为了孩子好,为孩子找出路,这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觉得还是挺难得的。

给未来家庭们的建议

我觉得首先不要焦虑。不同情况的孩子就匹配不同的学校,孩子进去舒服,家长也舒服。其实如果单看排名我们录的也不是那种顶尖名校,但是我挺开心的,孩子也挺开心,那就是匹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可能不焦虑,比如孩子托福出不了分的时候,比如维立克考到4.5的时候,我也挺焦虑,但我后来很快意识到我被卷起来了,后面我就放平心态,我意识到大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降低标准就不焦虑了,而且我更看重孩子真实的成长。其实上美高或者上美初真的只是一个起点而已,不要把它当成终极目标,大学也不是终极目标,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看长远一点。

再有一点,要让孩子自己独立跟老师沟通,家长不要过多参与。相信老师也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完成。哪怕孩子写出来可能你从很高的水平来看不咋地,但是他写的东西是他脑子里有的东西,并且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我觉得这个过程会对后面有积极影响的。

最后我的建议就是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大家在选择机构的时候还是要找适合自己的,前面找到适合的机构,后面跟起来才能顺,不然每一步都是小坎。如果机构老师跟你之间沟通都不顺畅,或者大家目标不一致,那很难受的,我身边也有一些有失败经历的家庭。我们对丽格的满意度也是建立在我们双方理念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所以整个过程中合作也很顺畅,结果也很理想。

添加顾问咨询

小助手二维码

关注丽格公众号 了解更多留学资讯

关注丽格视频号 顶尖顾问专业讲解

视频号二维码

关注丽格小红书 留学干货全知道

小红书二维码

关注丽格抖音 波士顿Lily美国杂谈

抖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