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格学生档案
学生名字:Mirna同学
就读学校:弗吉尼亚主教中学(Virginia Episcopal School)
录取学校: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2025年的春天,当纽约大学商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录取邮件跳进邮箱时,那些关于美国本科申请的记忆突然如潮水般涌来——从14岁飞往美国读美高,到在丽格教育的陪伴下锁定商科方向,再到文书里那个关于剧本杀与勇气的故事,这一路与其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不如说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成长冒险。
妈妈总说我是“慢热型小强”,而我觉得自己更像一棵在风雨中歪歪扭扭生长的树——没有明确的主干,却在每一片枝叶的舒展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天空。或许正因为如此,我的申请故事里没有“牛娃”的高光时刻,却藏着许多关于迷茫、选择与坚持的真实碎片。
(以下内容根据Mirna和Mirna妈妈采访整理成文)

1. 美国高中初体验:逃离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刚进入美国高中时,我对未来毫无概念。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在准备AMC美国数学竞赛(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有的在规划夏校,而我连自己是否喜欢理科都不确定。
说实话,选择美国高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逃离”父母的管束。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希望我学理科,觉得“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从小更喜欢画画和写作,数学成绩也只是中等。
到了高中后,我发现我真的找到了自己更广阔的舞台,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对画画的热爱。而且后来在丽格老师的规划建议下,我参加了的美国学术艺术与写作奖(Scholastic Art and Writing Awards)比赛,有两幅作品还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其中获金奖的作品自动进入了美国国家级比赛的选拔池,并且最终获得了国家级最高奖项。这些收获让我第一次觉得:“或许我不需要和别人走一样的路,不需要靠着数理化走遍天下”。

2. 与丽格同行,从探索到热爱 我找到了自己
和丽格的相识始于我在八年级暑假时参加的一个学长学姐毕业分享会上,其中一位学姐提到机构帮了她很多,而刚好当时妈妈也就在考虑为我找机构,因为学姐提到了丽格,我们就主动索要了Lily老师的联系方式。
不久后,我们和Lily老师在北京约了沟通见面,丽格教育给我们的感觉是务实踏实、值得信任,这次沟通后,妈妈很是认可丽格,虽然。此前她也了解过不少机构,但结合学姐的背书和我们沟通之后的感觉,也就非常信任的选择了丽格教育。
回过头看,妈妈做的这个决定正确无比。因为丽格在我接下来的规划申请中真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刚开始我对方向不明确时,为我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探索性的学术项目。从心理学,经济学到金融,丽格让我大胆去尝试,再到线上线下的义工活动,丽格顾问让我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不同的领域。这些过程都让我得以真正的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
而在申请阶段,他们更是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去冲击我之前曾不敢想象的梦校,从文书到申请策略,给了我非常多的支持,让我今天得以在这开心的分享自己的申请历程。
我个人认为丽格的价值在于挖掘每个申请者独一无二的特性,并将其呈现给最适合的学校。我的申请故事,也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3. 实习与竞赛:在商业拼图中找到热爱
在我探索方向的过程中,真正让我转向商科的契机,是十年级暑期的一次实习,在丽格的建议下,妈妈帮我联系到了凯悦集团旗下的一个暑期酒店实习,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商业运作的逻辑,我忽然发现“原来商科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解决问题的艺术。”也发现了自己热爱社交的性格在商科领域的优势。
丽格老师看到我对商科的热情后,立刻建议我参加钻石挑战赛(The Diamond Challenge):“既然对商业逻辑感兴趣,不如用实际项目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和几个同学组成团队,带着我们的方案闯进了半决赛。在整个调研市场、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商科的魅力——它像一幅复杂的拼图,需要把创意、数据、执行力等碎片巧妙组合,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景。
在探索的过程中,妈妈也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因为她是做酒店管理的,她觉得如果我愿意选择这条路径也是非常理想的。所以十一年级后的暑假,我也参加了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线上夏校,课程内容从酒店运营到收益管理,专业知识的吸收让我对商科方向的追求更加清晰和坚定。

4. 活动哲学: 从湘西支教到自我觉醒的成长课
在我所有参加的活动中,最让我成长的是湘西支教项目。当我背着画板站在湘西小山村的教室前时,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残酷——这里的孩子从未接触过正规美术教育,连水彩纸都是奢侈品。
作为领队,我不得不学会“变通”:没有专业画具,就用树枝在沙地上作画;孩子们坐不住,就把美术课变成“故事绘”,让他们边编故事边画画。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要熬夜设计课程,还要协调团队成员的分工。当最后一天孩子们举着自己创作的“梦想画册”哭着说“姐姐别走”时,我突然明白:领导力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用耐心和创意让每个人都能发光。
但在申请后期,我一度曾陷入“竞赛焦虑”。看着身边同学纷纷参加AMC美国数学竞赛(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商赛,我也跟风报名了AMC10。那段时间,我每天熬夜刷题,却始终卡在晋级线边缘。丽格老师看出了我的挣扎:“竞赛不是目的,而是证明你能力的工具。如果它让你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反而本末倒置了。”
这句话让我清醒过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列表:绘画展览、滑雪教练、酒店实习、支教项目……这些看似“杂”的经历,其实都在围绕“创造力”“同理心”“商业实践”这几个关键词展开。与其盲目追求竞赛成绩,不如把现有的故事讲透——毕竟,招生官想看的,不是“完美简历”,而是“独特灵魂”。

5. 剧本杀里的顿悟: 用真实故事撕开同质化竞争
文书创作是我整个申请中最煎熬的部分。我的主文书是关于“为霸凌者发声”,灵感来自一次剧本杀经历。但当顾问建议我用“剧本杀”作为文书主题时,我有点难以置信,“这真的可以写吗?”即便在丽格老师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后,我初期还一度想要换主题。
但随着和顾问老师沟通的越来越深入,她们引导我,“别想着讨好招生官,写出你真实的思考。”后,我在这个话题上的撰写越来越投入,直到那个深夜,我在剧本杀店里经历的一幕突然闪现:一个新手玩家因为紧张而频繁出错,遭到其他玩家的嘲笑,我忍不住挺身而出为他解围。丽格老师听完这个故事,眼睛一亮:“这才是你的独特视角——用剧本杀的‘角色扮演’,探讨勇气与同理心的本质。”
于是,我重新梳理思路,把那次剧本杀的经历与校园霸凌的话题结合。最终,当文书里那句“在剧本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而在现实中,我们能做的,是在他人需要时,成为那个递出‘勇气剧本’的人”写完时,我知道,这篇文书终于“属于”我了。

6. 申请策略:从“没敢想”到惊喜录取
在选校策略上,我们一度非常纠结,刚开始,因为康奈尔大学一直是我妈妈心中的梦校,我也参加过康奈尔的线上夏校,还拿到了教授推荐信,所以我们首先将酒店管理排名前列的康奈尔大学设为ED1,但最终还是被拒了,这一度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还要进行ED II的申请。
这个时候,丽格老师给我们提出了EDII 纽约大学商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建议,这所比肩藤校的顶级商学院曾是我心中的梦想,但我一直不敢想象自己能够被录取,更没想将其作为ED2,想的是自己白白高攀了,会浪费掉ED2的机会。然而,当顾问问我:“如果纽约大学录取你,你愿意去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
于是丽格老师带着我们分析了历年录取数据,对比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模拟了“如果EDII失败,后续申请该如何调整”的备选方案。“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创业氛围和地理位置,或许能给你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她的这句话,让我最终下定决心——与其在“稳妥”中遗憾,不如在“冒险”中尽兴。
提交申请后,我几乎没抱希望。所以当offer邮件弹出时,我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我瞬间明白了:看似不相关的兴趣与经历,最终拼凑成了属于我的独特轨迹,而招生官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的热爱是真实的,我的成长是真实的,我对世界的思考也是真实的。
如果你问我美国本科申请的“秘诀”是什么?我想说:没有秘诀,只有真诚。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兴趣,真诚地记录每一次成长,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当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你会发现:原来最好的“申请文书”,早已藏在你走过的每一步里。
最后,我想对所有正在申请路上的同学说:别害怕迷茫,别拒绝改变,更别辜负那个真实的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所学校,会为独一无二的你敞开大门。而你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走下去,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录取理由”。
申请季结束后,有人问我:“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改变什么?”
我的答案是:“我会更早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丽格顾问说
从迷茫到坚定:Mirna同学的“没敢想”之旅
Mirna同学的申请之路,是一场从探索到坚定、从怀疑到自信的成长之旅。与我们合作的时间较长,她最初对未来的专业方向并不明确,因此,我们为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学术项目。从心理学、经济学到金融,她都曾尝试涉足,同时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义工活动,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不同的领域。
家长也是给力支持,结合家庭资源,为Mirna同学争取到了暑假在高端酒店实习的机会。原本只是一次“无心插柳”的经历,却意外点燃了她对酒店行业的热情。她发现自己热爱社交,享受挑战,而酒店管理正是与她的性格和兴趣完美契合的领域。确认方向后,我们迅速调整了申请策略,全力助力她的申请之路。
目标明确,挑战顶尖院校
在选校策略上,我们首先将酒店管理排名前列的康奈尔大学设为ED1,同时EA了一些在酒店管理和传媒领域具有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然而,康奈尔的ED1录取未能如愿,这一度让Mirna同学陷入自我怀疑,对后续申请也变得犹豫不决,甚至对是否要递交ED2感到迟疑。
作为顾问,我们深知她对商科的热爱,也了解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选择——纽约大学商学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这所比肩藤校的顶级商学院曾是她心中的梦想,但她一直不敢想象自己能够被录取,更没想将其作为ED2,想的是自己白白高攀了,会浪费掉ED2的机会。然而,当我们问她:“如果纽约大学录取你,你愿意去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
这坚定的一句话成为关键的转折点。在顾问团队的鼓励和指导下,Mirna同学终于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地做出了ED2申请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决定。尽管递交完申请后,她仍然经历了反复的自我怀疑,即使获得了一些EA录取,也未能完全恢复自信。但作为顾问,我们对她的潜力充满信心,相信她的背景和故事能够打动纽约大学的招生官。最终,当她看到“Congratulations”时,惊喜与不真实感交织,而我们却早已坚信,这一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独特文书,真实热爱打动招生官
值得一提的是,Mirna同学的文书主题围绕“剧本杀”展开。这一年轻人热衷的社交活动,原本只是她假期回国时的偶然尝试,却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游戏。起初,家长担忧她过于沉迷,影响学业,而我们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不仅没有劝她减少参与,反而鼓励她将这一活动带回校园,展现她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当我们建议以“剧本杀”为文书主题时,Mirna同学起初难以置信:“这真的可以写吗?”然而,随着撰写的深入,她越来越投入,因为真正的热爱最能打动人心。最终完成的文书既真实又生动,展现了她的创意和领导力,而她多年坚持的义工活动,也让她对社会公平的关注自然而然地融入申请材料中,塑造了一个有责任感、关心社会的未来酒店管理者形象。
这些经历与特质,最终让她赢得了纽约大学的青睐,成就了她“没敢想”的录取。
申请背后的价值:专业引导与个性挖掘
Mirna同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申请的胜利,更是成长的蜕变。从最初的迷茫,到最终坚定目标、挑战顶尖院校,她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专业的规划与个性化的引导。我们不仅帮助她探索兴趣、发现热爱,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信心支持,让她敢于冲击自己曾不敢想象的梦想校。
正如每一个申请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挖掘这份独特性,并将其呈现给最适合的学校。Mirna同学的故事,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